1. 代理模式的定义
代理模式(Proxy Pattern)是指通过代理对象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,并在不改变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添加额外的功能或控制访问。代理对象和目标对象实现相同的接口,使得客户端可以通过代理对象间接地访问目标对象。
代理模式属于结构型设计模式,它在系统中引入了一个代理对象,该对象代替了客户端直接访问目标对象,从而可以在目标对象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额外的功能或控制访问。
2. 代理模式的原理
代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引入一个代理对象来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。代理对象和目标对象实现相同的接口,使得客户端可以通过代理对象间接地访问目标对象。代理对象负责处理客户端的请求,并在必要时将请求转发给目标对象。在这个过程中,代理对象可以添加额外的逻辑,如权限检查、缓存、日志记录等。
代理模式的主要角色有
- 抽象主题(Subject)定义了代理对象和目标对象的共同接口,在Java中通常是一个接口或抽象类。
- 目标对象(RealSubject)定义了代理对象所代表的真实对象,是业务逻辑的具体执行者。
- 代理对象(Proxy)持有对目标对象的引用,并实现了与目标对象相同的接口,在方法调用前后进行额外操作。
代理模式的工作流程如下
- 客户端向代理对象发送请求。
- 代理对象收到请求后,可以在请求被转发给目标对象之前或之后执行一些额外的逻辑。
- 代理对象将请求转发给目标对象。
- 目标对象执行具体的业务逻辑并返回结果。
- 代理对象可以在目标对象返回结果之前或之后执行一些额外的操作。
- 代理对象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。
通过引入代理对象,代理模式可以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,并在不改变目标对象的情况下添加额外的功能或控制访问。
3. 代理模式的实现方式
在Java中,代理模式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。
3.1 静态代理
静态代理是指在编译时就已经确定了代理对象和目标对象的关系,代理类是通过手动编写代码来实现的。在静态代理中,代理类和目标类都实现相同的接口,代理类持有目标对象,并在方法调用前后进行额外的操作。
静态代理的工作原理如下
- 定义一个接口(或抽象类)作为目标接口,目标对象实现这个接口。
- 创建一个代理类,实现目标接口,并持有目标对象的引用。
- 在代理类中重写目标接口的方法,在方法调用前后执行需要的额外操作。
- 客户端使用代理对象来访问目标对象。
静态代理的特点
- 需要手动编写代理类,工作量较大。
- 目标对象必须实现接口。
- 代理类和目标类的关系在编译时就确定了,无法动态改变。
静态代理的应用场景
- 安全控制代理类可以在调用目标方法前进行权限检查等安全控制。
- 远程调用代理类可以封装网络通信相关的细节,使得调用远程方法就像调用本地方法一样简单。
- 性能监控代理类可以收集方法的执行时间、调用次数等信息,用于性能监控和统计分析。
下面是一个简单的静态代理的示例代码
ImageRealImageImageProxyProxyPatternDemo
ImageProxydisplay()display()RealImagedisplay()display()display()
静态代理的缺点是需要手动编写代理类,工作量较大。如果接口中的方法较多或频繁变动,就需要频繁修改代理类的代码,增加了维护的难度。此外,静态代理的代理类和目标类之间存在紧耦合关系,一旦目标类发生变化,代理类也需要相应修改。
为了解决静态代理的缺点,Java还提供了动态代理机制。
3.2 动态代理
java.lang.reflect.Proxyjava.lang.reflect.InvocationHandler
InvocationHandler
动态代理的工作原理如下
InvocationHandlerProxynewProxyInstance()InvocationHandler
动态代理的特点
- 不需要手动编写代理类,代理对象在运行时动态生成。
- 目标对象可以不实现接口,只需定义目标对象的共同接口。
- 代理对象和目标对象的关系在运行时确定,可以动态改变。
动态代理的应用场景
- AOP(面向切面编程)动态代理可以在目标方法执行前后执行额外的操作,如权限检查、事务管理等。它是实现AOP的一种常见方式。
- 延迟加载动态代理可以在目标方法被调用时才进行加载和初始化,实现延迟加载的效果。
- 日志记录动态代理可以在目标方法执行前后记录日志信息。
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动态代理的示例代码
ImageRealImageImageInvocationHandlerInvocationHandlerProxyPatternDemo
RealImageImageInvocationHandlerProxynewProxyInstance()display()
InvocationHandlerinvoke()invoke()